首 页
|留言板 讨论 求购 供应 |美 食 盐鸡 清蒸鱼 土猪 |生态鱼 全鱼宴 河鲜 草鱼 |苗 木 盆景 古树 果树 |果 蔬 水果 蔬菜       
|农家乐 农庄 美食 摘菜 |水 库 山塘 休闲屋 钓鱼 |生态林 渡假屋 氧吧 古树 |家 禽 全鸡宴 全猪宴  |土 地 流转 合作       

湖南省开展“12316信息惠农家”活动
来源:http://www.csh.gov.cn 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发表于:2012/3/23 11:45:00 人气:27155

但也暴露出了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严重问题:因机手

主要由农机部门干部组织前往各地参与机收,2003年只有30多台收割机时还好对付,当2004年达

到500台时,农机干部根本忙不过来,从而导致了机手找不到业务、农民找不到收割机的局面。

这一年,来重庆参加跨区机收的外地机手,一半以上出现了亏损。

  “若不及早解决这个问题,新生的跨区机收极有可能夭折!”王伟说,2005年,当时的市农

机局建起了“重庆农机化信息网”,并在网上开通了“跨区机收直通车”,将各区县各乡镇计划

机收的面积、机收时间、需要引进的联合收割机数量、机收期间的天气预报,以及各区县农机部

门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联系电话、各村负责联系机收的干部的电话等,一一登载在上,从而实

现了跨区机收服务队与各乡镇乃至各村的“精确对接”。

  自此以后,我市水稻机收迅速进入市场化阶段,政府基本不组织外地机手,但来我市参与跨

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越来越多、机收范围越来越广、本地购机农民越来越多。去年8月至9月下旬

,共有6000多台外地联合收割机和2000多台本地收割机参加水稻机收,机收面积达到350万亩,

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1/3以上,共为农民节支近9亿元。

  变自发发展为整合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农村信息化平台

  在市经信委经济信息化处处长易小献看来,梁平县袁驿镇的黑鸡网络交易平台和农机部门的

跨区机收直通车,只是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斑”,从中既可看出我市农村信息化的迅猛发

展态势,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能看出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不足之处。

  他说,重庆的农村信息化迅猛发展态势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的。那时候,以互网络为代表的

信息化产业发展至一个“高潮点”,国家启动实施了“金龙”、“金保”等一批“金”字号农村

信息化工程,市政府专门成立信息产业局,推进社会信息化工作。

  自此以后,几乎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区县、各大运营商都参与了重庆农村信息化建设

,实施“村通电话”、“村通宽带”、“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等一系列农村信息化工程,

且投资十分巨大。统计显示,仅在1999年至2006年,重庆电信就投入80亿元进行农村通信建设,

使重庆市100%乡镇、94%以上的行政村开通了固定电话,村通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我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信息

化应用也初具规模。

  数据表明,到2009年时,我市的光缆、宽带已覆盖了所有乡镇,行政村光缆通达数为2075个

,行政村宽带通达数为4250个,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农村家庭基本实现了“户户有手

机”;各部门、各运营企业共建立了1000多个农业信息服务站,并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农

信通”、“农网广播”、“农业新时空”等信息平台,开通“12316”、“12396”、“12582”

、“11896”等语音热线,日均发布信息超过200万条;各行业、各部门还建立了100多个农业农

村网站和50多个专题数据库。

  易小献说,重庆农村信息化的前期发展,就像袁驿镇的黑鸡网络交易平台和农机部门的跨区

机收直通车一样,以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区县、各大运营商乃至工商企业自发发展为主,

它们各自为阵、“群雄”并起。以运营商来说,移动公司开通了“农信通”,联通公司开通了“

农业新时空”,电信公司开通了“农网广播”;以部门来说,市委组织部开通了农村党员远程教

育平台,市农委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开通了三农呼叫热线“12316”和“12396”,市商委实

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

  易小献认为,农村信息化的这种各自为阵的自发发展模式,带来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

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和有效的联动机制,好象是大家都在修路,但互不相连、都是断头路,不仅

造成大量重复投资,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解决不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

题,宽带虽然进了村,却入不了户,农民普遍没电脑、上不了网,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和能



上一页|7/9|下一页
 

Copyright(C) 2001,生态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交换友链联系QQ:1539250298 手机:13719330021 邮箱:stjy2010@139.com
粤ICP备2000513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