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林地的养殖规模不超过100只,喂养周期长达半年左右,只喂粮食不喂饲料,即所谓的
“有机农业”或“原生农产品”。黑鸡的销售则通过公司的网络交易平台完成,略有不同的是,
他们交易的是“生产任务”,即公司先与客户签“订单”,再把“订单”下发给基地农民,农民
按照标准进行生产。
为确保客户定制的黑鸡确实是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进行生产,不会收到假冒黑鸡,公司还建
立了一套“智能保真系统”,可使客户监控、追溯生产全过程。
记者在叶岩村八组眭世江的黑鸡养殖基地看到,他在自家4亩林地所养殖的400只黑鸡,每只
鸡的脚上都套了一个黄色的脚环。据称,这种脚环不砍断鸡腿是取不下来的,每个脚环都装有一
张智能芯片,里面记录了这只鸡由谁定制生产、在哪个地方由谁养殖、哪一天开始喂养、哪一天
出栏、哪一天宰杀、什么时候用过什么药等各种信息。客户在收到这些农产品时,只需扫描脚环
,便可得到上述所有信息。
现在,公司正抓紧给各个养殖基地安装摄像头,到时,客户只需坐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就可
以实时观看自己所定制黑鸡的喂养环境及生长过程。
“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一是解决了城市高端客户想买有机农产品、但不一定买得到的问题
,二是解决了农民生产出有机农产品却卖不起价、效益不高的问题,直接建立了买卖双方的快速
交易通道。”肖章勇说,来自成都、重庆等地的酒店、宾馆、企事业单位等集团客户,去年共定
制20万只“西山原生黑鸡”,今年预计超过100万只。
这种方式也给养殖户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效益。眭世江告诉记者,他养殖的首批400只黑鸡在
去年8月出栏后,公司给出了34元/公斤的收购价,比当时的饲料鸡和农村土鸡分别高出18元和12
元,扣除各种成本,每只鸡可得纯利润46元,比喂饲料鸡高出20倍以上。现在,他已将另外4亩
退耕还林地利用了起来,每块林地一年养两批,一年就可出栏1600只鸡,实现纯利润7万多元。
郑权感慨地说,在林地资源丰富的袁驿镇,林下养鸡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养殖方式,几乎每家
每户都在这样养鸡。但在过去,农民养出的鸡只供自家食用,连副业都算不上,经过网络整合后
,现在却成了一项主业。他算了笔账,若今年实现100万只黑鸡养殖规模,全镇4000多户农民就
基本可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的目标。“这哪里是在养土鸡,分明是在养‘凤凰’嘛!”他得意地
说。
一条信息直通渠道,可借“千万铁牛”为我所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市农委农机监
管处调研员王伟告诉记者,要不是运用信息技术发展跨区机收,重庆的水稻机械化收割水平可能
要落后七八年。
已从事农机推广工作30余年的王伟说,我市是从1988年开始开展水稻机收试验示范的,采用
政府出资的办法先后引进过“碧浪”、“桂林2号”等国产收割机和洋马等日产收割机。但经过
整整10年,一直到1998年,重庆仍旧没有走出试验示范阶段,全市的水稻机收面积只有数千亩规
模,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的数量为零。
也就是1988年,江苏为推广当地日资企业生产的“久保田”、“洋马”等联合收割机,开始
鼓励当地农民购买收割机,并组织他们到全国各地参与小麦与水稻的跨区机收。短短几年,他们
的足迹便遍及华东平原、华中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等几大粮食主产地。
而在这个过程中,重庆始终只是一个过路之地。机手在每年7月底收完江苏本地的早稻后,
就乘滚装船在万州上岸,直奔成都平原收割中稻,9月份再回头到湖北参与跨区机收,没人愿意
顺路在重庆收一把再走。
2003年,市农机部门派员前往江苏,与当地的农机部门和机收作业队进行对接,达成了前来
重庆参与跨区机收的协议。这一年,来自江苏的36台联合收割机在梁平“刹了一脚”,收割水稻
1万多亩,使我市水稻机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4年,到我市参与跨区机收的收割机猛增至500台,范围也扩大至垫江、梁平两地。这一
年,我市水稻机收面积虽然猛增至1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