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农家乐、田园风光游、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但是,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对于这些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使乡村旅游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成为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亮点。 对于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业,笔者有以下建议: 在保持自然生态原貌基础上追求个性特色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硬件品牌。广大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有的乡村急于摆脱贫困,不惜乱砍滥伐、炸山开荒,以开辟旅游景区,打造人文景观,兴建游乐场所;有的不惜重金,把民居民宅改造成高楼大厦,把砂石山路拓展成水泥或柏油大道;为发展美食产业,不惜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无序养殖珍稀动物和家禽家畜。这些行为美其名曰塑造景区形象,繁荣旅游经济,实则是破坏自然生态原貌,削弱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给区域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带来了威胁。因此,对于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无序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景点、景观、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在保持自然生态原景原貌的基础上追求自然景观个性特色。科学地规划建设一些人文景观,可以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使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更加“活”起来。但任何景观的建设,都必须在保持自然生态原貌、农家生活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即使需要对旅游观光休闲设施等进行适当的“艺术”改造,也应与当地风土民情相吻合。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必须建立健全污染防治机制 充分发挥环境质量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品牌。当前,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村的环境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景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车船油污等污染以及各类噪声污染日益突出;旅游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美术品制作加工中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一些违法排污企业逐步向监管力度较弱、隐蔽度较强的广大乡村转移。这些企业通常选择在生态良好、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土法上马,致使宝贵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富饶的自然生态资源遭受极大破坏,也给生态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设置了危险的障碍。 乡村旅游业靠环境资源特色起家,如果环境被污染、资源被破坏,何谈发展旅游业,更谈不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经济只是整个农业经济的一部分,农村环境资源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必将使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因此,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打造农业和旅游业健康发展、游客健康需求充分得到满足的健康品牌。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必须建立健全污染防治机制。旅游及相关产业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其污染治理设施应该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实现“三废”达标排放,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生态产业、循环产业和清洁产业;必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做好水土植被的修复工作;必须坚持节约原则,旅游及相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最小的环境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必须坚持循环原则,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在满足旅游产业所需资源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再生资源的利用价值和潜力,使之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清洁生产,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生态型旅游产业化路子,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共赢”的目标。 挖掘民间文化要体现不同地方特色 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优势,打造乡村旅游软件品牌。没有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观乃至旅游相关产业,是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而广大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精心创造风格各异的民间文化品牌,才是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 要注重发挥当地文化遗产优势。原生态文化主要发源、形成于广大乡村,人们从事耕种收的劳动习俗,衣食住行娱乐的生活习俗,各具特色、五彩缤纷。这些人文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传播,会给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和无尽的希望。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民间文化品位。要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不同个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注重地方特色,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生态原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赢”。 |